人民大会堂的穹顶下,璀璨的灯光为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镀上一层金色。站在领奖台上的袁鑫,左臂自然垂落,右袖管在光影中勾勒出空荡的轮廓。但若你只看到他的“全国自强模范”光环,那就错过了这个年轻人更丰富的生命图景——他是武汉科技大学实验室里敲代码的科研新锐,是直播间里答疑解惑的“理工张雪峰”,是短视频中单手系鞋带的“折翼袁老师”。
袁鑫获“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命运骤转,淬火重生
三岁那年的一场车祸,在袁鑫的人生中划出一道残酷的分界线。湖北咸宁马桥河畔的夏日午后,右臂被车轮碾碎的剧痛成为他最早的记忆。手术、辗转治疗,换来的是永远失去右臂的残酷现实。
“那时候哪懂什么是自强,只是妈妈总说,残疾人找工作更难,只有把书读好才能安身立命。”当同龄孩子在院子里奔跑时,袁鑫正用左手练习写字,手腕磨出茧子;当同学们轻松系好鞋带时,他需要重复上百次才能完成这个动作。这些常人眼中稀松平常的小事,在他这里都是需要淬火的试炼。
2014年,袁鑫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这个对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的领域,对单手操作的挑战可想而知。最初的编程课上,他敲代码的速度差同学很远。“机房日出计划”由此诞生——每天清晨7点,图书馆机房门口总会出现那个早早来等待占座的瘦削身影。3个月后,袁鑫的打字速度突破40字/分钟。
袁鑫开朗自信,喜欢跑步
大学4年,袁鑫坚持早晚自习、坚持去图书馆、坚持去实验室。他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乐观笃实自己、用创新开拓自己。大三时,他主动申请做了班级新生班助。2016年感恩节时,他收到全班女生联名写的感谢信。本、硕、博9年钻研,袁鑫共获得了70余项荣誉奖励。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并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校级科研项目4项,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各1项,软件著作权5件,发表《工程索引》《科学引文索引》论文5篇。
袁鑫的出色表现,已经让大家忘记了他的身体缺陷。2023年硕博连读毕业,那个曾经连系鞋带都困难的少年,已留校成为武汉科技大学的年轻教师。
科技助残,点亮希望
“科研最打动我的,是它能真正改变人的生活。”袁鑫正在开展的人工智能赋能盲文与手语信息化研究,为视障、听障群体架起在数字世界顺畅沟通的桥梁。
实验室里,袁鑫调试一个Bug可能耗费数月,但当看到系统成功识别出第一段盲文点阵并转译为语音时,所有艰辛都化为动力。“技术伦理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要让每个群体都能平等享受科技红利。”他主持的这项“中国残联‘十五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前期重点研究”课题攻关,旨在让“听不见”的人能被听见,让“看不见”的人能被理解。
袁鑫正用科研为视障、听障群体架起顺畅沟通的桥梁
为此,袁鑫带领团队攻关创新性的人机交互技术,该系统融合了前沿的图像识别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旨在构建无障碍沟通的数字化桥梁。具体而言,技术主要聚焦三大功能模块:实时手语视觉识别转换为文字表述、智能语音合成输出,以及通过手机摄像头识别盲文点阵并语音播报内容。这项研究本质上是在为聋哑人群和视障群体搭建一座跨越语言障碍的数字桥梁,让“沉默的声音”能够被听见,让“黑暗的文字”能够被看见。通过多模态交互技术的整合,创造真正具有包容性的信息交流环境。
袁鑫的科研之路远非一帆风顺。面对学术期刊的严苛评审,他曾为同一篇论文经历十余轮修改与拒稿的磨砺,却始终保持着超乎寻常的学术韧性。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最终结出硕果,他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焦船舶导航与智能安防领域,主导研发的“跨摄像头行人再识别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多视角监控画面中目标人物的精准关联。这项发表于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汇刊的创新成果已落地武汉公安实战,显著提升了城市安防系统中嫌疑目标的跨区域追踪效率。
这种科研攻坚的毅力同样渗透到袁鑫探索社会公益的领域。2024年6月,他在短视频平台开设“折翼袁老师”账号。最初只是分享残疾人相关知识,直到一条留言改变方向:“大家都想知道你怎么生活。”从此,他的镜头记录下单手切菜、骑车、整理行李的日常。
拍摄时用脖子挂着运动相机,剪辑时单手操作要两小时——这些困难在袁鑫看来不值一提。每周六晚7点的直播间里,他化身“理工张雪峰”,为考生家庭公益答疑。最令他动容的,是网友“白胖子”的留言:“你让我知道,一只眼睛也能看到美好。”这个曾因身体残疾放弃考研的女孩,如今正以他为榜样备战法考。
人民大会堂的颁奖仪式上,国家领导人简短有力的“向你学习”让袁鑫倍感振奋。返程大巴上,他望着长安街延伸的光明大道,想起母亲当年的教诲。如今,这位“折翼”博士正用他的多重身份书写着当代残疾人的可能性。
“残缺的身体反而给了我观察世界的特殊视角。”袁鑫说,“既要接受阴影,更要创造光明。”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自觉,正是新时代自强精神的生动注脚。在金色大厅的合影里,空荡的右袖管与胸前的奖章同样耀眼——那是苦难淬炼出的生命勋章,也是照亮他人前路的星光。